前言
深夜码字,带着些许倦意翻看着一年来的日记,回顾大学的第三个年头,似乎比以往精彩了那么一点。
2017 年 2 月 21 日的早上,我拖着一箱衣服和几盒元器件,离开了学校,独自前往深圳实习,为了能开阔眼界,也希望提高自己的嵌入式底层开发技术,期待能在未来做出有价值的产品。在过去的半年中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遇到过许多人也经历过许多事,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有改变,能记录下来总是好的。
从一年前大二暑假末的两星期实习打杂、到开学后学习《组成原理》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经历了在宿舍通宵赶电商课程项目、当堂演示安卓「低俗小游戏」,也用门锁参加了比赛「骗」了些奖,偶尔在实验室搞搞电子秤……这样便度过了大三的上学期,再加上半年的实习便凑成了完整的大三生活。在这篇年度总结中会侧重记录有关实习期间的一些思考,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在外生活,难得能够直面内心。
PS:文章只是记录自己尚未成熟的想法,如果出现过度自嗨,各位就当是扯淡吧。
职场初体验
先说下自己的情况:人生第一次踏入职场,目前在深圳一家嵌入式培训公司实习了半年,这个月成为正式员工,三个月试用期后才能确定是否转正,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讲课和项目研发。
忘了从哪看过一句话,在一个公司要么待三个月跑路,要么留下干两三年。正当我准备跑路的时候,公司居然想要培养我,于是便借着机会提高自己,并慢慢开始出差、讲课和做项目。不是我有多喜欢做这些事情,只是想证明我有能力完成一家公司交给我的任务。「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无论到哪个企业都用得上吧。
记得实习的前一两个月是在焊板子、教人焊板子中度过,几乎成了办公室里的「御用焊工」,公司当时肯收留我也算是良心。没办法,毕竟以自己的能力也就只能焊焊板子测测屏,自学的那点 51 单片机知识根本用不上。幸运的是身边的同事都挺好相处,在公司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也比较多,正适合我这小白入门。
作为一个渣渣的我,目前也去不了其他什么公司,所以就想着先留下来提升一下,等自己的能力达到市场需求后再做其他打算。从学习的角度看,当讲师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都说「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能把知识讲懂给别人的同时也说明自己真正理解了,培训讲师的工作正是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俗易懂地解释出来。公司规定工程师学会了一样东西必须要讲给大家听,每周也会有固定的试讲和批课时间,帮助新人完善自己的逻辑和表达能力。
学到东西后能有机会讲出来,讲课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件双赢的事。升职加薪学东西是职场人士的三大渴望,作为学生我只关注能否学到东西,然而公司并不是学校,主要目的还是盈利,因此要懂得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提升自己,没有什么比「拿着老板的钱学习」更爽了。
除了技术知识上的提高,我更愿意分享一些实习感想。前方高能预警:下面是谈(chui)感(niu)想(bi)时间……
为什么要实习?
「才大三呐」、「这么早就实习啊」—— 不少人都向我表达过类似的疑问,我只能回答这是学院给的福利。四年的大学我才读了两年半,我也很绝望啊,亏了亏了……但事实是这样么?虽然一直以来身边的同学对创新班褒贬不一,但我觉得院长能让我们提前结束课程出来实习是个明智的选择。
实习能让我们接触到行业的各种「最佳实践」,了解哪些技术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同时把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接触到真实行业本来就是一件大好事,即使没有工资也是值的。
至少对于我来说,大学算「读够了」。参加过社团、泡过图书馆、坐过教室前排也在后排睡过觉,大学生该做的事情似乎我都做过了、没什么遗憾了。再待学校过着每天熬夜玩手机中午起床的日子实在没意思。
既然铁了心不打算考研,那走出学校、到社会工作是今后不可逃避的事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带着迷茫四处求职,或者干脆在等死。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主动去「送死」。
早死早超生
大学里的课堂知识、科研和实际项目严重脱节,为了填补这一鸿沟,只有靠我们自己走出象牙塔,真真切切地去企业中感受一下行业的真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道听途说的信息终究是别人的。
在实习中打杂、牺牲自己,甘为廉价劳动力,不正是为了毕业时换取一张「行业入场券」么?职场、社会都是以后所要面对的东西, YY 再多的职业规划都不如一场说走就走的实习,反正学校已没有什么好值得留恋的,前路遥遥无期,那就早点上路吧!
深圳,深圳
每一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当初听完公司介绍后,脑子里只想着:「哇,能去深圳耶」。记得高考完的暑假去过一次深圳,当时和基友去华强北找单片机,在南山仰视腾讯大厦,也到过世界之窗欢乐谷。那时深圳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当然,高考完去哪都爽),对这座城市有不错的第一印象。
既然已经选择了嵌入式,那干嘛不去条件最好的地方。深圳有着「硬件硅谷」、「创客天堂」的美称,是一座洋溢着青春的城市。在这里到处都弥漫着科技、创新的气息 —— 你不时能看到拿着板子的小伙,谈着芯片供应的大佬、聊着互联网的出租司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各式口音的普通话,忙碌的追求着自己的目标。能在这个自带 buff 的城市里生活,多少还是有点欣喜。
权衡利弊,敢于尝试
实际上当时我对自己要去的地方、要做的工作完全没底。没有职位描述、没有技能要求,在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情况下就傻乎乎出发了。去实习前还跟舍友开玩笑说如果是传销一定要来救我。当然玩笑归玩笑,我更担心这是不是我想要做的工作?会不会学不到东西而虚度时光?但我还是选择去了,原因很简单 —— 我想学东西。
「去了就有学到东西的可能,试一下又不会死,顶多不满意就走人咯」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我决定用三个月的实习期赌一把。
因为短短三个月相比于以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职业生涯真的不算什么,即使学不到什么实质的东西,能提高对行业的认识也是值的。我能接受这个风险,所以我就去了。这也是后来和「帅比张(一个很帅的人)」所学到的「冒险精神」—— 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要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就必须考虑所付出的代价能否接受,能就去做,不能就不做,就这么简单。事实上在三个月后情况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猥琐发育,别浪!
妲己是我在王者里面常用的英雄。刚开始不会玩,开局便跑到最前面开干,每次开团冲的也是比肉盾还前,结果往往是送人头、坑队友……直到后来我理解了什么叫「猥琐发育,别浪」,才免遭队友的破口大骂。
法师作为脆皮,前期输出低没伤害,此时清兵赚钱买装备最重要。可是同样的道理,许多人到了职场上竟屡屡「送人头」。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自己实力还眼高手低,抱怨找不到工作,于是甩锅「史上最难就业季」。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先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而不是整天在朋友圈转发各种招聘信息、面试题和简历内推。
我知道自己「很脆」,前期应该侧重自身发育,而不是考虑如何团灭对手,所以在公司中无论多简单的打杂活我都尝试尽力认真完成,因为我渣、我没有选择权,只能乖乖听话猥琐发育。只要不断在进步就 ok。
求职的过程更像「贩卖人口」—— 大学生把自己卖给企业。人人都想实现「卖家多赚钱买家少花钱」。但我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值钱。想象一下现在你的老板或你的父母要把你卖掉,你能为他们换来多少钱?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关注财富,而忽略了价值。
要想让自己更值钱,就必须先想方设法踏踏实实提高自身能力、技术水平等条件。对于嵌入式行业而言,就更加不能急不能躁,每一点经验都是一行一行代码用时间堆出来的,急不来。「十天精通 XXX」、「三个月学会 XXX」是公司里工程师饭后的笑料。
为什么是嵌入式?
为什么选择嵌入式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想原因有几个:
- 要吃饭
- 嵌入式的学习要求脚踏实地(我是个踏实的人,嗯,你们懂的……)
- 嵌入式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方方面面(身为计算机专业技术不好的技术宅,额……)
- 嵌入式能赋予代码更多的可能(除了电脑和手机,还有更多行业、应用场景的可能)
- 嵌入式技术能实现自己的各种脑洞和创意(比如随手做的宿舍蓝牙门锁)
- 嵌入式知识能满足一个小男孩好奇心(童心未泯)
嵌入式 VS 互联网
如果说 Web 开发只要花几个月、看看视频敲敲代码就能入门的话(注意仅仅是入门),那在嵌入式行业前期,就真的必须「猥琐发育」了。记得公司的大牛说过无论是嵌入式 Linux 还是 FPGA,学习周期都是按年来算的,没有大量实际项目经验就更是纸上谈兵,这和互联网不同。
学校里学的 Java 语言、Web开发和数据库等课程至少和互联网行业有紧密联系,但多数大学生都不知道嵌入式到底是干嘛的,甚至在半年前我也认为 51 单片机实验课上的「流水灯」+「按键」就是嵌入式的全部。显然,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好的答案。
你 TM 才是搞硬件的
在此之前班里几个学习嵌入式的同学都会被大家称为「搞硬件」的(我也不例外),但实际上我对模电、PCB 画板、元器件特性等知识也只是能叫得出名字,绝对称不上入门。而对门宿舍的路由器大神更多的时间是在敲代码而不是焊板子。如果因为手上偶尔把玩着一块开发板就给我们扣上「搞硬件」的帽子,对于这种误解,我只能说:你 TM 才是搞硬件的!
一定用要「搞」字来形容的话,我觉得嵌入式其实是搞计算机的,更准确点来说是计算机系统 —— 专用的计算机系统。
说起计算机,九成以上的人都会想到「编程」甚至「修电脑」等概念,这是从应用层角度理解的计算机。实际上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在「组成原理」课堂上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选择题经常考,也特别易错……原因就在于许多人会忽略其中一个部分。
嵌入式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整体的视角去看待计算机,嵌入式开发者眼中的软硬件都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和硬件平台的,这和基于现有的 PC 和移动端操作系统的「纯软件」开发不同,我们在对后者认知上一般省略了应用层以下的内容。
涉及到电路、CPU、外设、驱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跨越计算机不同层次的设计都属于嵌入式开发的范畴,所以嵌入式才是名副其实的「计算机专业」对口行业。从这个角度看, 其余大部分搞 Web 开发的同学的全称应该为「搞计算机系统 - 软件 - 应用软件 - 服务器/浏览器相关软件开发」才对。
赋予代码更多的可能
当几乎所有同学都往烂大街的 Web 方向跑的时候,我一气之下选择了门槛更高、更苦逼的嵌入式方向。投简历时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学习 Java、安卓、Web 开发,如果我再去做还有意思么,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即使我沉迷代码、苦练技术最终成为大牛,那我和其他众多大牛相比价值何在?人不能只为每个月那点工资活着对吧。
或者说,我想赋予赋予代码更多的可能,我不满足于自己的代码在电脑和手机上跑,它应该能将我的想法带给一切的可编程器件,成为设备的灵魂。这些设备可以是门锁、手环、台灯,也可以是小车、飞行器、机器人甚至还可以是自己设计的硬件(设计巧妙的机械结构更能带来一大波成就感)。
创意源于现有事物的组合
创意从来就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拿做门锁的经历来说,如果不懂 C 语言的 if-else 语句,从未接触过 51 单片机、蓝牙模块和舵机,没看到学校贴吧一哥们的密码锁,就不会有宿舍蓝牙门锁的诞生。这些元素如同炒菜时的调味品一样,是一点点加进来并经过不断搅拌的。你不能把食材和调料堆在一起然后喊一声咒语就变出一道菜,同理,技术的学习也需要不停地斟酌、品味和融合。
我认为学习嵌入式能为创新带来的组合有两种,一是不同层次之间计算机知识的组合,二是不同硬件之间的组合。
为什么说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去理解底层的一些原理呢?因为如果什么都做好了你只是拿来用,那还谈个锤子创新?这时只能按照别人大佬的规则来了。只有对硬件、驱动、操作系统和应用各层次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最起码能看懂),你才能游走在整个系统的各层次之间、随意修改、组合,形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理解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组合」。
至于不同硬件之间的组合那就更加灵活了,门锁与舵机的组合,音箱与 LED 点阵的组合、充电头和移动电源的组合……不同的硬件可以组合成为新的产品,赋予单一产品原来所没有的新的功能。除此之外,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还能带来交互的颠覆(如手机重力感应、体感手柄等)。
既然创新来源于组合,掌握的知识越多,组合的多样性就越丰富。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就有产生更多创意的可能,这也是我学习的动力之一。仅用一点 51 单片机的皮毛知识就做出了实用的蓝牙锁,我要是学习更多的知识……万一能改变世界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不然怎么装逼呢哈哈)
小男孩的好奇心(对底层)
上次和朋友逛书店,他非常不解我为什么要抱着一本汇编的书在那翻,在他看来实在是没必要关心如此底层的东西。而正好书中的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嗯,因为……我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
每个小男孩都想过拆开玩具汽车一睹为快,小时候作为「败家仔」的我成大后接触到了计算机这一玩具,自然对其工作原理也想一探究竟。按 F12 在代码间跳跃时犹如用螺丝刀拆电器般痛快。对计算机底层世界小孩子般的好奇心驱使着我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虽然实际项目并不需要我们从零开始搭建系统,但从学习的角度看,多了解原理并不是什么坏事。还是那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程序员而言有一件事情高于一切,那就是理解事情的工作原理。而且,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程序员的过程几乎就是一个掌握事情工作原理的过程。高级语言在程序员和计算机之间放置了一个『层』,这个层隐藏了很多机制,只有了解这些机制的工作原理才能正确地使用它」。
CPU 只能识别二进制指令,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封装才有了我们的 QQ 微信支付宝,硬件与应用之间的隔阂需要广大的底层程序员来填。即使你不能理解一个深究原理不放的程序员,也不要去打压他,就像你不能打压问出「电灯为什么会亮」的小孩一样。
现实很骨感(门槛高,学习周期长、知识广)
所以你们认为干嵌入式就前途无量、牛逼哄哄屌炸天?没那么简单。
传统嵌入式的开发手段基本成熟,大多数公司用的都是十年前那一套,工程师必须要对新技术有所了解。把嵌入式与物联网、机器学习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趋势(培训公司的局限也在这里 —— 他们只是用市场上成熟的方案捞钱,少有追随新技术的意识),深圳的智能硬件公司已经有「烂大街」的趋势。
但盲目跟风搞创新又是死路一条,嵌入式技术所涉及到的知识庞大到你们不敢相信。如果只是自嗨一些炒作的概念,没有理解技术实质(包括我自己),开发人员便会沦为普通吃瓜群众,一波又一波的惊呼「卧槽这么吊的吗」。
于是你镇定思痛,狠下心搞来一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2版)》决定恶补一下基础知识,翻开目录……算了还是好好工作吧。或者你觉得先从电路部分开始学习,又翻开了 Anant Agarwal 的《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噗~~~看来还是去打「全球首款5V5英雄公平对战手游」吧。
这就是一个嵌入式er 的日常,无论嵌入领域哪个方向的知识,都不是看两个视频教程就能学会。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嵌入式行业似乎都不适合这个浮躁的时代。记得知乎上一位前辈说过,如果不是真心热爱、没钱买开发板(这是个烧钱的行业)那就趁早转行吧……
更可怕的是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会让你的初心屡屡动摇。搞互联网的同学拿着两千的「高薪」时,我还领着吃饭都不够的实习补贴,才感到什么叫满满的恶意,当时真想立刻跳槽过去。
至于我为什么要选这条路,只能说这是综合自身各方面条件后的最优选择。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敲代码(至少我起床第一件事想的不是代码),不像许多国外大神一样把技术当做真爱。不过对于把嵌入式与物联网、机器学习结合起来这事我还是挺有兴趣的,现在先花个几年时间入门吧。
培训的各位都是辣鸡?
好,当你决定了自己今后的技术路线后,准备开始漫漫学习之路。首先你会面临的世纪难题或许是「自学还是培训?」要是在半年前,我一定会满腔热血和你说「当然自学啊,培训的都是辣鸡」或者「让我培训,你是看不起我的学习能力么」诸如此类一棒子打死的话。
而讽刺的是,我正好到了一家培训公司实习、工作。这半年来见识了各式各样来培训的人,对培训这件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学习能力还真的不行」,「自己还就是个菜逼」。
心态比行为重要
我一直坚信一个人的心态比行为重要,内心煎熬做着坏事的人比伪善的心机婊强多了,培训也是一样。据我观察,同样是来的来培训的人也会分为两种心态,一种是被逼无奈,另一种是主动提升。
毕业几年找不到好工作、无所事事但听说学了能赚钱的人就属于第一种,他们对所学技术的来龙去脉不会关心也不想去了解、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你们教 XXX 技术吗」、「多久能能学会啊」是他们的口头禅。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快速掌握一项能吃饭的技能,直到发现「新饭碗」之前。直白点说,他们就是混的不好。
第二种人是本来就不差,但自己想要主动提升的。像公司的客户中就有来学单片机的华为软件工程师、手机里存着摩拜 CEO 微信的行业大佬、带着自己公司产品来虚心请教的技术宅等等。他们或许是没有时间自学,又或许在嵌入式这座大山面前实在是有心无力。这类人的学习主动性高,积极提问、主动要求练习。
还有一种人混合这两者的特点,同时也是培训公司主力军 —— 就是像你我一样的应届毕业生。只不过象牙塔里的孩子们更多的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对技术知识懵逼、对毕业后的工作懵逼、对自己的未来懵逼……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在这种懵逼面前人人平等。但归根结底是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结果,这锅不应该由大学生来背。来培训是他们突破懵逼的一种尝试,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比在宿舍玩游戏的同学好太多了。
学习能力是根本
所以你要问我培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真没有统一答案,但绝不是我之前想的「用钱换时间」这么简单。首先不得不承认培训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侮辱,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 XXX 资料大全,互联网能找到大部分的学习资源,就看你学不学。
培训好不好?学习能力好就是好,学习能力不好就算把 BAT 的简历递你面前你也不敢拿。培训对于学习能力不错的人是锦上添花(前提是你有钱),对于学习能力差的人也于事无补。大神无论培不培训都是大神,渣渣先要考虑的事情应该是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纠结该不该培训……
学习与成长
刚到深圳不久我就有了一个重大的收获 —— 意识到了思维局限的可怕。无论是自学还是培训,都需要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甚至是一些与个人已有经验相悖的东西。这很反人类,因为人类自古以来就十分依赖「经验」的作用,这样能让人类的进化历程「稳如狗」。但过于保守的「经验基因」并不适合当前现代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味迷信经验往往到看不到更多可能性的存在,固守一亩三分地只能等死。
管中窥豹是常态
事物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但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表象和部分。有时候看到一本好书就会惊呼道:「原来还有这么屌的作者,我之前怎么没听过」。
提到音乐,人们往往只会想起陈奕迅、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却忽略了马融、痛仰等众多不知名的独立音乐人和乐队;提到科学家,人们往往只知道爱因斯坦、杨振宁等学术大拿,却忽略了陈绍澧、周华章等默默无闻的前辈们;提到技术牛人,人们往往只会说出比尔盖茨、扎克伯克等行业传奇,却忽略了阮一峰、陈皓等大量国内优秀开发者和创业者……
承认吧,我们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全世界每年会有 600 万的新歌,我们不可能听完,国内有成百上千的牛人,我们也不可能全部认识,管中窥豹才是生活常态,但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可扔掉泳圈尽情畅游。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牛,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至少请别把自己局限起来沾沾自喜。
那些说「XXX 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用 XXX 的都是辣鸡」的程序猿或许不会想到,他们鄙视的「辣鸡」可能早已转行闷声发大财,而自己还在键盘前自嗨。
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菜
比「知道自己不知道」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菜,思维的局限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达到一种「迷之自信」的状态。随便问一个大学生:「你知道自己不懂 tmpnam() 函数的使用吗?」他或许会回答「什么鬼?我不懂啊,好的现在我知道了你滚吧……」,然后扭过头去继续玩英雄联盟。
学习是为了认清自己的无知,再利用无知激励学习,对无知的恐惧会驱使我们不断学习、前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即使「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并没有什么卵用,重要的是把「知道」转换成对无知的恐惧,注意我的用词,是一种「恐惧」。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而原地不动,身后一条飞奔的恶犬或许能帮你一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有一段话更好表达出了这种意思:
它们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把握的人生原则,我们越是接近于把握它们,就越是意识到我们距离目标还相当遥远。你知道的越多,就会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 这是同样的道理。
甚至我都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强,而是更弱!嗯,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菜!「强」是外界评价,「弱」是自知之明。学习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点什么就觉得自己特别牛逼,那就真的死定了,他会永远停留在舒适区中永不得脱身。
注重刻意练习
有时候真的想不明白自己高中学了 VB 的 if-else 语句后为什么不继续啃循环语句和 C 语言,为什么大一大二玩了两年 51 却迟迟不愿接触 STM32(碰都不想碰),为什么对别人好心的建议还自辩道「够用就好」,以至于都要待在舒适区发霉了,最后被身边的大神甩好几条街,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限(目标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
曾经问过热衷 NBA 的舍友一个问题 —— 「不是说高手在民间么,小区球场上的大叔有没可能比 NBA 运动员还要厉害?」他突然一脸严肃和我讲道:「不可能!不要拿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职业!」,那字字有力的声音我现在都还清楚记得。小区大叔和 NBA 运动员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前者随便玩玩,后者拼尽全力刻苦训练,不管怎么玩都只是区区小辈 ,终将成为不了大师。
很不幸的是,我在学东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随便玩玩」,而且玩的很开心。弹吉他、写游戏、做门锁……在舒适区玩的不亦乐乎。这就是我什么都只懂一点而不精的原因,对什么事情都是无所谓、玩玩的态度,从来就没有狠下心来逼一下自己。
现在终于知道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人必须主动给自己找压力,逃离舒适区。学习就是不断自虐、作死的过程。人们常用「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之类的话来比喻成功人士,仔细一想,爬完一座山又继续爬下一座的人不是在找死么,他第二天起床腿会不会废掉?
不要停止你的学习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关键在于坚持,即使是不太好的学习方法也能在坚持中不断改进。这种坚持既不是指在大学中坚持四年,也不是指在工作中坚持到下班,而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即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这对于 IT 从业者尤为重要,停止学习的工程师是终将会被淘汰。
选择了技术,一辈子都是工程师。
写到这该结尾了
不知不觉都写了快一万字了,真是不吐不快,嗨到停不下来。
其实自己最大的局限在于脑子里只有技术和学习、日子单调乏味,没想过生活的其他可能。我既不是学霸也没有沉迷学习,只是真的不知道能做什么其他事情了,就像在学校乖乖上课是因为没找到逃课的理由。当学习成为一种胡思乱想,“沉迷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进公司半年来去了许多地方出差、旅游,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有机会我更想出去走走,接触更多朋友和美景,而不是宅在宿舍撸代码。
写总结的一个好处在于,写着写着会反思出自己的各种不足,只希望明年的总结中不要再出现这些不足、并且能有丰富的经历和心得分享。
参考资料
- 《 汇编语言:基于Linux环境(第3版)》- Jeff Duntemann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Stephen Covey